嘉善县,东邻上海市青浦区、金山区,北靠苏州市吴江区,是浙江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地方。截至目前,嘉善高层次人才突破5万人,国家级人才达279人,高技能人才超18万。
“从0到1”的无人区开始
近年来,浙江大学积极探索新型校地合作模式,地方研究院和创新中心遍及浙江省11个地市。2022年9月,浙江大学首次将校外科创平台设至县域,与嘉兴市、嘉善县携手在长三角腹地共建智慧绿洲高能级创新平台。入驻动员会上,中心党工委书记林伟连将中心的落地定义为“长三角一体化关键突破期的战略之举”,呼唤“朴素的创业者”在此开疆拓土。
对于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来说,从杭州求是园跨出到县域建立产业平台的一步,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体验。作为嘉善乃至嘉兴历史上引入体量最大的科创项目之一,智慧绿洲为这片区域带来了各类资源的牵引力量。
“落地初期,项目建设刚刚起步,这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荒芜’,但是政府有求必应,从场地保障到资源对接全程跟进,我们很快被这里打动、留下,并见证了它惊人的发展变迁。”范骁辉说。
短短2年半的时间,中心入驻浙大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等6个未来实验室,集聚了一大批创新队伍,掌握前沿技术、擅长产学研协同的科学家和创业家,千余名人才在这里不断攻关难题,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走向市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已陆续出现。
刘祥瑞是奔着科技成果转化来的“朴素的创业者”之一。2022年9月,身为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的他来到浙大智慧绿洲,担任未来健康实验室副主任、创新制剂团队负责人。回忆这近三年,他觉得自己达成了来时的希冀。
去年5月,智慧绿洲和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项目签约经费达5000万,刘祥瑞担任了院长。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是该中心与企业共建的第一家联合研究院,也是大型央企第一次把联合研究院设在嘉善。刘祥瑞迅速组建起30余人的团队,在智慧绿洲埋头研发新药。“如今的创新条件是我在高校时难以企及的。”刘祥瑞坦言。
走过“从0到1”的无人区,从原始创新的墙内,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墙外,刘祥瑞等“朴素的创业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持续释放科学研究“从1到N”的无限潜力。
范骁辉介绍,未来智慧绿洲将立足示范区,致力于构建“在地团队-在地研发-在地产业”的创新要素闭环,为嘉善破解县域高端人才外流困境,打造一间本土化、带不走的科创“百年老店”。
长三角腹地:“聚才而兴、因创而强”
嘉善县罗星街道中国归谷智造小镇,赋同量子(浙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赋同量子”)便坐落于此。
“我们所研发制造的高端科研仪器,每交付给客户一台设备都需要制造业的支持。上海比较适合大型企业,对于小微制造业并没有特殊的优势。”赋同量子首席技术官吕超林,毕业后就加入了公司。他介绍,嘉善与上海地缘相近,企业相关政策上也较为灵活、高效,是公司当初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2019年,赋同量子科技的超净间产线在嘉善投入运营,目前公司占地2000平米,在嘉善发展比较顺利。
这些年,吕超林愈发感觉,公司当时的决策十分正确。嘉善的人力成本和流动性相对较低,可以对制造业提供较好的支撑。此外,嘉善县罗星街道、归谷园区和企业三方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吕超林介绍,近年来,赋同量子还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多所科研院校紧密合作,现在已经有10名博士在这里工作,高层次人才的数目占比很高,这些人才都享受到了嘉善的人才政策支持。
如今,借助人才的集聚,赋同量子在做强已有产品的同时,还计划进军生物成像、激光雷达等更多领域,进行更多的研发创新。
同样用创新锚定行业地位的,还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乙昌”)。企业董事长陈高波介绍,金乙昌每年都以超过营业收入7%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此外,嘉善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营造更好的引才环境,为企业引才提供了很多帮助,使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企业吸纳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为公司首席科学家,成立海外院士工作站;接纳美国康奈尔大学陈方园博士等一大批高科技研发人员。“院士等顶尖人才对企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一是指导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二是研判最前沿的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路径,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把脉。”陈高波说。
此外,企业还成立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技术中心、市级博士创新站、市级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人才创新平台,在技术上力求和世界接轨并做到国内领先;设立西电研究生实践基地、杭电研究生实践基地,联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度挖掘5G通信技术,研发北斗高精度算法和技术……
秉承着“一毫米宽度,一万米深度”的匠心精神,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人才等方式,金乙昌精心耕耘微波电子通信领域,一步一脚地走在了产业高地前列,生产的导航天线产品将天地“连”为一体,并不断向“新”再攀高。
在嘉善,赋同量子与金乙昌的故事绝非孤例,而是这片土地上产业生态迭代升级的缩影。当愈来愈多企业将人才与创新熔铸成核心竞争力,嘉善正以“聚才而兴、因创而强”的姿态,在长三角腹地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节拍,奏响驱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强音”。
引才、惜才、爱才 小县城的磁吸力
赋同量子首席技术官吕超林2018年从上海初到嘉善,当下就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好感:节奏适中、成本不高、舒适感强,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却有着同样的梦想浓度。
嘉善更让他感到满意的,是这里的重才氛围十分浓厚。在嘉善的几年里,他无时无刻地感觉到嘉善对人才的重视,不管是政府领导还是社会各个层面,对他都无比关心照顾。
“刚毕业时生活压力大,政府出台的各类人才政策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更专注于创新。”吕超林说,他在嘉善的住所是离公司不远、上下班通勤只需步行的人才公寓,公寓里一切都由政府准备,他一来到这座小城就可以拎包落脚。
赋同量子的30余位员工中,多数是硕士博士,年轻人居多。在过去的7年多时间里,嘉善为企业的高端人才提供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支持和联动交流平台,便于企业进一步引育集聚人才。
对于嘉善的周到服务,刘祥瑞也同样深有感触。他在嘉善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奥睿得医药科技(嘉兴)有限公司。“钻研技术多年,但创办科创企业却没多少经验。从提供场地到讲解政策,再到对接市场渠道等,管委会和地方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近年来,嘉善县聚焦“3+3”产业发展定位,创新引才思路,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3.0版,围绕5大方面推出24条硬核措施,涉及72个政策点位,鼓励企业问计于“才”,支持企业转型靠“才”。
政策让人走进来,环境则让人留下来。为此,嘉善持续在人才服务上发力。今年,嘉善还创新建立“每月1号见”等常态化政企才沟通平台。桌面清茶一杯,会场简朴亲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与科技型企业家、科研人员、技能人才等各领域优秀人才面对面谈心交流,传递信心、鼓舞干劲,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商讨问题、听取意见……实实在在架起了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的连心桥。
嘉善还发布了《嘉善县人才增值化服务十项举措》,整合全县23家部门近百项人才服务事项,设立“人才服务专窗”,打造“易企徕”人才服务品牌,实现一窗办理、集成服务。去年5月设立以来,已高效受理各项业务2000余次,办结率达100%。
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在繁荣之外,在理想之间,嘉善给予万千人才精神抚慰与情绪价值,从而凝结成对一座城市共同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认同。眼下,这座县域正以人才为笔、科创为墨,在长三角一体化画卷上书写“小县城大作为”的时代答卷。(文/王超 杨丽英 方逊)